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交流分享活动在山东济南举办。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行业协会、文旅单位、电商平台负责人等共聚一堂,交流分享近年来社会各界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举措、新思路,以期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时代光彩。
近几年,一批又潮又传统的“解忧年画”火出了圈——用“脱单神器”“行桃花运”解释喜神,用“逢考必过”阐释考神,用“一个亿”代表财神,用“儿女双全”诠释送子娘娘。这种融合新创意的年画,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其创作者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因此受到关注。
年画还有什么用?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刘钟萍总是会反问,那你有什么愿望?在刘钟萍看来,年画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生活期待与各种各样的祈福,年画的美好寓意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最佳连接点。近年来,通过举行店铺开放日活动、年画进校园活动,刘钟萍深入了解人们今天的个性化需求,为年画里的祈福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请年画,很多还成了回头客,请完‘脱单神器’,接着请‘儿女双全’。”刘钟萍说,“年画最好的‘博物馆’一定是在每个人的家里,它的生命力也在每个家庭使用它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上,木版年画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让这项非遗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
当非遗产品出现在茶馆、咖啡馆,会是一种什么体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章莉莉教授分享的黑陶花器、黑陶香薰、黑陶茶杯、黑陶咖啡杯等黑陶产品让人眼前一亮。青海果洛班玛黑陶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聚焦班玛县黑陶展开产品创新研发。项目团队在与传承人充分沟通后,分别从产品设计与手工艺品两条设计思路研发了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既传承了班玛黑陶的文化价值,又提升了其市场吸引力,让黑陶工艺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非遗之美。
交流分享活动上,来自科技公司、文化企业的负责人通过不同案例,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创新实践。比如,天府大屋檐数字画卷、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等,为非遗展陈赋能,呈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文旅商产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化、沉浸式、强交互用户体验的数字化创意;“瓷生万象,相合为一”陶瓷潮玩、泛亚电竞咏春拳联名潮玩、龙吟献瑞系列手办等,则回应年轻人“为爱买单、关注潮流、热爱分享、享受生活”的消费特点,通过“非遗+潮流”实现更多元的场景覆盖、更精准的受众锚定、更直接的圈层渗透,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场景。
文旅融合新业态是年轻人的最爱。与会嘉宾还分享了众多非遗与景区、街区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比如,今年6月,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保留最完整、最古老、最大的柴窑徐家窑复烧点火。如今,每月开窑成为景区一项固定的文化活动,相关陶瓷产品受到热捧,不仅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而且带给游客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再如,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河北唐山宴饮食文化博物馆门前连续多日排起了大长队。这座可以“吃”的博物馆如此火爆,得益于其打造“非遗+美食”“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等系列非遗旅游体验项目,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等方式,构建全方位、沉浸式的非遗体验空间,让游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当前,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队伍正逐渐趋于年轻化。作为河北赞皇县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仇莎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年轻力量加入非遗传承队伍的重要作用。
仇莎原本在北京一家头部电商企业上班,有一次她回到家中,母亲带她去工坊看看。“一推门,我就被震惊了,满院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这和我在公司看到的场景截然不同。”仇莎回忆道,“当时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你是做销售的吧,你看我织的布好不好,你给原村多卖点布吧,卖到全世界’。这位老奶奶的话朴实又有魄力,触动了我。我才意识到,土布传承是所有织娘们的心愿。”由此,仇莎决定回乡。她坚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原则,通过改良工具、制定生产标准、创新研发新产品、让土布走出去,逐渐把原村土布带出了大山,推向了都市舞台、国际市场。随着原村土布品牌越来越响亮,仇莎依托原村土布合作社,通过“互联网+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打造纯手工土布生活用品,让数千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土布的产业化,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我已经做好了为传承发展原村土布奋斗一辈子的准备,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和支持。”这名90后非遗传承人对未来如此执着。
非遗需要传承人的努力,更需要传播人的助力。国晓飞是一名传统文化科普达人,她拍摄的汉服、京剧、剪纸等科普短视频全网观看量分别达到2亿、6000多万、2000多万,皮影、泛亚电竞书法、茶道等短视频也都有千万以上的观看量。她的短视频基本都是几十秒的体量,比如“何为衣冠楚楚,30秒了解汉服文化”,视频以“真人穿搭+特效”的形式,层层解析曲裾、襦裙、交领、马面裙,让人在短时间内既获得了视觉享受,又在汉服知识方面收获满满。国晓飞认为,非遗传播的流量密码在于科技赋能的创新、知识快充背后数万字历史考究的用心,还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她说:“我的工作就是拿着特制的喇叭,喊大家快来看看非遗的美好,让非遗与人们的生活重新建立起联系。”
近两年,“簪花围”火爆出圈,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福建泉州蟳埔村体验打卡这一传承千年的非遗习俗。新华社发
近两年,很多网友关注到,《确山打铁花》《雕冰龙》等短视频凭借数亿次的观看量直接带火了河南确山打铁花和吉林冰雪新天地景区。这两条作品都是非遗文化传播者刘雅晴的代表作。年轻非遗传播者的加入,正在为非遗传播带来更多可能性。“这些年,我也常常走进景区开展线下演出,有时候景区明明很偏远,也没有公共交通,却有几万人千里迢迢赶来,这给了我继续做好非遗传播的动力。”
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非妇女教育主题会议上,一张年轻面孔——四川北川羌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作为代表之一向外宾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并邀请外宾参与互动体验,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与会外宾的交口称赞。媒体报道,这些非遗传承人“用非遗服务做好了主场外交、讲好了中国故事”。
陈云珍从小就跟着外婆和妈妈学习羌绣,长大后把羌绣当成了一生的事业。“千年羌绣让我有充足的底气,绣出这朵友谊之花。”陈云珍说,“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让我实现了自身价值,也让我有机会参加各种国内外交流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上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有了这样的文化自信,在面向世界、面对外宾的时候,我们不但不会紧张、怯场,反而会表现得更加轻松自如。”
本次交流分享活动让人们看到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更看到了年轻力量在非遗传承传播中的行动力、创新力。正如与会嘉宾所呼吁的那样,期待更多人关注非遗、传承传播非遗,为“非遗热”再添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