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IA电竞 泛亚电竞AVIA电竞 泛亚电竞日前,上海剪纸等近10个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亮相龙华庙会,让市民对这些项目的传承与焕新充满了期待。
以上海剪纸为代表的非遗传承项目,如何开创新的精彩篇章?记者走访了位于徐汇区枫林街道的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以下简称“枫林剪纸馆”),并采访了上海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奚小琴的弟子、海派剪纸新锐石勤玲。
上观新闻:每到岁末,上海市民经常能在街头巷尾的橱窗、海报、门头上看到各种花样各异、造型独特的剪纸作品。很多人在赞叹作品投射出的精湛技艺之余,会希望自己未来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这门传统技艺,也会好奇背后的传承故事。你的老师是上海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奚小琴。奚老师师从著名剪纸工艺大师王子淦。能讲讲你们师徒三代之间的传承故事吗?
石勤玲:奚老师有一把30多年前产自苏州的手工制作剪刀,一眼看去就与如今的剪刀不同。我也是通过这把剪刀,听老师聊起“老师的老师”的故事。
据奚老师介绍,王子淦先生少年时就跟随一位民间艺人学艺。起初,师傅只让他做日常的家务,并不教他。很长一段时间,王子淦先生都是白天边做事边“偷看”,晚上就在灯下练习,从剪鞋花开始逐渐打磨自己的技艺。20世纪50年代,王子淦先生受邀加入当时新成立的工艺美术研究室(工艺美术研究所前身),自此逐渐走出了以往较为细腻的鞋花类型,更多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和题材,无论是造型还是线条都简洁有力了许多。
到了我的老师奚老师这里,她从小爱画画,是工艺美术研究所到她所在的中学“挑选好苗子”时相中了她。“笔试”中,王子淦先生通过奚老师笔下的人物看到了她创作上的潜力,便将她纳入麾下。
后来,确实如王子淦先生所预见的,奚老师的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民间传统,又有时代气息,还博采众长、表现手法多样。奚老师在表现形式上涉猎广泛,对绉纸剪纸、立体剪纸、彩色剪纸、阴阳剪纸、抽象剪纸等都有所尝试。
如今,越来越多家长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审美教育,只要条件具备,大都希望孩子能早一点接触艺术,从比较广泛的涉猎中获得滋养、发现兴趣。于是,他们经常会问我:学习剪纸艺术是否需要童子功?是不是越早越好?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也许,对艺术和创作本身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
上观新闻:听说,你是因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应聘,才有机会真正接触剪纸艺术的。
石勤玲:是的。我2005年考大学,那时比较热门的设计类专业有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等,我选择了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读完三年大专以后再专升本,我边工作边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应聘。
有一个小故事。当时,我和另外一个小姑娘一起应聘研究所的两个岗位,一个是刺绣,一个是剪纸。起初,我选择的其实是刺绣,因为我对自己的性格比较了解,坐得住。应聘时,有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研究所的展馆,一共三层楼。后来,我们才知道,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奚老师和另外一位刺绣的老师已经开始了观察,从言行举止、外形气质等多方面展开考量,研判到底谁更适合成为自己的学生。
等我们参观完了以后,就有几位老师展开“内部投票”,听说我的得票是2:2打平。也就是说,有两位老师觉得我更适合刺绣,有两位老师认为我更适合剪纸。最后的选择权在奚老师的手上。奚老师选择了我。
虽然与刺绣失之交臂,但学剪纸我也满心欢喜。因为我本来就喜欢各种手艺,相信只要自己肯下功夫,一定能够胜任。
从2010年到2018年,我在研究所工作了8年,一直得到奚老师的悉心指导。前4年的“学徒期”,我每天都和奚老师相对而坐,老师随时都能看到我的学习和工作状态,等于是手把手带教。后4年,我被调到了一个偏经营性的岗位,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剪纸创作。
2018年,有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我选择到离家更近的地方做社区工作,也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发挥所长,用自己的剪纸技艺为社区居民开设公益课程,最终还是在各种缘分促成之下,回归学习和传承剪纸技艺的初心,在2020年时选择到枫林剪纸馆工作。
我学习剪纸至今已有13年。尽管中间有一段时间离开了研究所、无法与奚老师朝夕相伴,但一路走来,始终得到了老师如师亦如母一般的关心和爱护。奚老师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我们枫林剪纸馆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会不定期地来这里举办非遗讲座、学艺工作坊等。这使得我们经常有机会见面,甚至是一起工作。
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上海展区以“遇见上海”为主题,汇聚37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69个中华老字号和上海老字号。图为石勤玲在现场创作。
上观新闻: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如何在生活方式业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守住精华、保持活力,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枫林剪纸馆的全称是“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这让很多人好奇,这家剪纸艺术馆为何要强调“现代”二字,又如何体现“现代”二字?
石勤玲:枫林街道和“上海剪纸”之间有着很深的缘分。2008年6月,经枫林街道办事处与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共同申报,“上海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又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枫林街道作为“上海剪纸”的责任保护单位,在2010年开设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并于2019年对场馆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建。
现在大家如果来到馆内,可以看到一个400余平方米的展厅(全馆占地500余平方米)。展厅以林曦明先生的作品为主题,设有作品展示、专题展示、影像放映、文献陈列、工具介绍等区域,馆藏剪纸、书画作品近百件。除了展厅以外,剪纸馆还设有多功能厅、传承人剪纸工作室、剪纸教室等,基本上可以覆盖展览活动举办、工作坊开设、课程传授等多种需求。
剪纸馆一方面会不定期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林曦明、奚小琴、李守白、孙继海等举办非遗讲座和教学活动,邀请一些专业公司进行特展策划,另一方面还建立了剪纸传承队伍,长期在馆内和社区学校开设剪纸兴趣班,希望能为推动海派剪纸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有所助益。
上观新闻:你们的剪纸传承队伍既包括国家级、市级、区级传承人,还包括了由感兴趣的市民学员发展而来的新生力量?
石勤玲:是的。比如说,奚老师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继海老师属于上海市非遗传承人。我和同事鲍立峰老师既是专职馆员,又是徐汇区非遗传承人。鲍老师师从于林曦明先生的关门弟子孙继海老师,在剪纸上有很深的造诣。工作中,我们会按照日常馆内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类别来分工、合作。
我们馆是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部分,注定要在社区里扎根。为了让居民更深入地了解“上海剪纸”的历史和技艺,了解街道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还组织了大量公益性的服务活动,希望能够引导、鼓励大家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到一张又一张花样剪纸作品中。为此,我们开发并培育了一批有特色的非遗品牌项目,有“枫趣family”亲子剪纸体验课堂、“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剪纸启明星”等。除了非遗文化专场展出、非遗体验活动、非遗讲座,我们也面向全社会、接受团体参观。
在枫林街道辖区内,31个居民区邻里小汇与枫林邻里汇、数所中小学校,都设有专门的剪纸活动教室。在吴兴路消防中队,枫林街道还设立了一处剪纸活动教室。比较充足的活动场地,为剪纸艺术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上观新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奚老师在你之后就没怎么接受以全天带教方式培养的学生了。如何看待非遗传承新生代力量培育难这一话题?
石勤玲:我现在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也是“上海剪纸”志愿服务队的成员。通常来说,我们服务队会在寒暑假为青少年开设剪纸兴趣班,也会依托区域化大党建平台,利用上海剪纸非遗资源,自创剪纸作品送进学校、医院、公共服务机构等,让更多市民有机会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更多时候,我和鲍老师还会作为个人受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市民夜校等的邀请,参与各种授课、展示活动。得缘于此,我们接触到的学员年龄跨度较大。接触下来,中小学生和年轻白领是对上海剪纸感兴趣的主要人群。但如果深究一番,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和年轻白领在接受传统技艺的方式和敏感点上会有非常细微的不同。
比如,孩童对手工创作具有天然的热情,他们更不怕犯错、也更喜欢在老师的指点之下围绕着一些主题展开创作,然后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拘一格地放入自己的创意和喜爱的元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常和我讨论,“老师,我有一个想法,我怎么实现呢?”
相较而言,成年人对作品的完成度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很在意自己剪出来的东西是否完美,对于是否能有所创造不怎么在意。这可能和他们大多是利用休息时间来学习有关。剪纸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更多是希望获得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如果能把技艺的学习延展到生活之美的创造上就更好了。
所以,我们在做课程或者活动的过程中,会有所侧重和设计。比如,面向孩子的课程,我们会更看重创意和创造力的激发,在传授基本技法之余,启发大家生活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剪纸来表现。面向成年人的授课,我们会侧重于“文创剪纸”等渗透生活美学的专题。
比如,我们会带着大家把剪纸作品或剪纸元素转化到生活中常用的物件上,作品最终的表现方式可以是T恤印花、冰箱贴、毛毡笔记本的封皮元素等。非遗项目的核心始终是播种与传承。开展类似的活动并尽可能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可以触达的渠道,都是面向大众播种的好机会。
再说传承。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与其说奚老师没有再收徒,不如说是奚老师有自己收徒的一套标准。
我曾经见证过有人想成为奚老师的学生。奚老师在现场直接剪了一朵小梅花请其带回,“如果剪成功了,你就回来找我。”言下之意,如果对方愿意好好练习,剪成功以后,就有机会成为老师的学生。但很可惜的是,那位学生后来没有再回来交作业。
上观新闻:通过一朵小小的梅花,奚老师就可以测试出学生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石勤玲:是的。通常来说,一天8小时、连续练1个月就可以把这朵梅花“攻”下来。但前提是,你得先定定心心地坐下,把这个练习的过程坚持下来。也有可能,对方觉得这是一件看上去不怎么难的事,自己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就只做这一件事呢?
剪纸是一门需要凝神静气去抵达的艺术。它看上去不是很难。但如果真想得到技艺上的精进,进而为更复杂、自主的创造打下扎实基础,就得日复一日地去把一些看上去不是很难的基本功练到极致。
如今,我时常会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慢很慢的事,和数字时代的快节奏不怎么匹配,但是,手艺活的精髓可能就在于耐久的专注投入、不停试错、日臻完善,需要经得起很慢很慢的打磨。我非常感恩自己在愈发快的生活节奏下,还有机会做着这样一份“奢侈”的工作。